在1918年3月的时候,德国部队在西线发动了“米夏埃尔攻势”,铺天盖地的炮弹砸向英军防线。
当时英军第五集团军正独自面对两个德军集团军的冲击,按照之前和法军的约定,一旦遭遇进攻,法军会派兵支援。
不过等到真打起来,法军将领贝当却以“可能要防备香槟地区的进攻”为由,迟迟不肯调兵。
英军预备队早就打光了,只能靠着前线士兵硬顶,硬是没让德军突破防线。
这只是一战中英国部队作战的一个片段,藏着很多人没注意的事实,英国在一战里的作用,可能被低估了。
关于英国在一战的表现,一直有不少讨论。有人说英国“出工不出力”,不过看德军将领的说法就有意思了。
兴登堡曾说过“法国在政.治上依赖英国的善意”,能让对手说出这种话,至少说明在德国人眼里,英国当时的威胁比法国更大。
展开剩余71%还有数据能佐证,丘吉尔统计过,在1918年的时候英军消灭的德军比法军多13万,自己的损失还更少。
有人.质.疑这个统计,不过鲁登道夫这些德军高层多次提到“英军更能打”,要是英军真没那么强,对手怎么会反复强调?
也有人只盯着陆战说事儿,完全不提英国在海上的贡献。
德国最后撑不住,不光是前线打不过,还因为国内缺粮、缺物资,连工厂都快停工了。
这背后是英国海军的功劳,他们把德国港口死死堵住,不让任何物资运进去。
德国财政部长后来在回忆录里直截了当地说:“被封.锁导致的物资短缺,是我们输掉战争的重要原因。”
要弄明白英国到底有没有被贬低,得看看真实的战场情况。
英国陆军一开始确实没那么亮眼。布尔战争时,15万英军被3万布尔人拖了很久,落下了“战斗力不行”的名声。
之后英国一直在整改部队,只是时间太短,还没完全准备好就遇上了一战。
1914年蒙斯战役,英军步兵打得其实不错,和德军交换伤亡的比例甚至略占优势。
德军猎兵部队后来在记录里说:“英国士兵射击准,会利用地形,哪怕受伤了也很顽强。”
到了战争中后期,英军的作用越来越关键。
1917年的时候法军因为一次进攻失败爆发兵变,很多部队不愿再打仗,西线的防守重担基本落到了英军身上。
1918年德军发起“皇帝攻势”,英军承担了近三分之二的压力。
百日反.攻阶段,协约国抓了38万多德军俘虏,其中英军抓了18.9万,比法军、美军、比军加起来还多。
德军高层真正觉得“打不下去了”,也是因为1918年8月英军在亚眠用坦克突破防线,一天打垮6个德军师,鲁登道夫把这天称为“德军黑暗的日子”。
海上的作用更不能忽略。没有英国海军封.锁,德国能通过中立国运进大量物资,前线士兵不会缺武.器,国内也不会闹饥荒。
那样的话,协约国想在1918年结束战争根本不可能,说不定法国先撑不住了。
回头看一战,英国的贡献其实藏在很多细节里。
陆地上,从初期的磨合到后期成为西线主力,英军的伤亡近百万,从来没“划水”;
海上,用封.锁掐断德国的补给线,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的战争能力。
有人觉得英国对德国处置“太宽容”,对比历史就知道,普法战争后法国只割了两个地区,而一战后德国不仅割地,还要赔偿,比之前严格多了。
还有人说英国“没帮法国彻.底打垮德国”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考量,不能用“必.须帮盟友到底”来要求。
说到底,一战的胜利是协约国一起努力的结果,英国的作用不该被模糊。
不管是前线士兵的牺牲,还是海军的封.锁,都是赢下战争的关键。那些觉得英国“被高估”的说法,或许没看清这些藏在历史里的真实贡献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