组成:生地、当归尾、地榆、槐角、黄连、天花粉、升麻、赤芍、枳壳、黄芩、荆芥。
功效:凉血止血、润燥通便,适用于血热肠燥型肛裂(症见大便干结、便时滴血或手纸带血、肛门灼热疼痛)。
方解:生地、当归尾凉血活血;地榆、槐角清热止血;黄连、黄芩清热燥湿;枳壳理气宽肠,助排便通畅。
2. 麻仁丸(《伤寒论》)组成:麻子仁、芍药、枳实、大黄、厚朴、杏仁。
功效:润肠泻热、行气通便,适用于肠燥便秘导致的肛裂(大便干燥坚硬,排便时撕裂样疼痛,伴少量出血)。
方解:麻子仁、杏仁润肠通便;大黄泻热通便;枳实、厚朴行气破滞;芍药养阴和营,缓解肠道津液不足。
3. 润肠汤(《脾胃论》)组成:当归、生地黄、熟地黄、桃仁、麻子仁、枳壳。
功效:滋阴养血、润肠通便,适用于阴虚津亏型肛裂(症见大便干燥难排、口干咽燥、舌红少津)。
方解:当归、生地、熟地滋阴养血;桃仁活血润燥;麻子仁、枳壳润肠行气,改善阴虚便秘。
4. 血府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组成: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生地黄、川芎、赤芍、牛膝、桔梗、柴胡、枳壳、甘草。
功效:活血化瘀、行气止痛,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肛裂(症见肛门疼痛剧烈、持续时间长、创面暗红或有瘢痕)。
方解:桃仁、红花、川芎活血化瘀;柴胡、枳壳疏肝理气;牛膝引血下行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利于创面修复。
二、外用验方与外治方法1. 生肌玉红膏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当归、白芷、白蜡、轻粉、甘草、紫草、血竭、麻油。
用法:外用涂于肛裂创面,每日 1-2 次。
功效:活血祛腐、解毒止痛、润肤生肌,适用于肛裂创面未愈合者,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。
2. 金黄膏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大黄、黄柏、姜黄、白芷、南星、陈皮、苍术、厚朴、甘草、天花粉。
用法:用醋或麻油调敷于肛门周围,适用于肛裂急性期红肿疼痛明显者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,缓解肛门局部炎症反应。
3. 五倍子汤(经验方)组成:五倍子、明矾、花椒、槐花、地榆、马齿苋、黄柏。
用法:加水煎取药液,趁热先熏后洗肛门,每日 1-2 次。
功效:收敛止血、消肿止痛,可减轻排便时的疼痛和出血,促进创面愈合。
4. 黄连膏(《医宗金鉴》)组成:黄连、当归、黄柏、生地、姜黄、麻油、黄蜡。
用法:涂于肛裂处,每日 2 次。
功效: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适用于肛裂合并感染、局部灼热疼痛者。
三、针灸验方取穴:天枢、上巨虚、支沟、承山、长强等。
操作:针刺以泻法为主,留针 15-20 分钟,可配合艾灸(适用于虚寒型肛裂)。
功效:调理肠道气机、通便止痛,辅助改善便秘和肛门疼痛症状。
四、辨证加减与注意事项血热明显者:可在凉血地黄汤中加丹皮、栀子增强凉血止血之效。
阴虚火旺者:可在润肠汤中加麦冬、沙参、石斛养阴生津。
便秘严重者:可酌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、瓜蒌仁增强润肠通便作用。
疼痛剧烈者:可加乳香、没药、延胡索活血止痛。
注意事项:肛裂治疗需结合生活调理,如多吃蔬菜水果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、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久坐久蹲。
若肛裂反复发作、形成陈旧性肛裂或合并肛门狭窄,可能需结合手术治疗,中医可作为辅助手段。
以上方剂需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辨证使用,不可自行盲目服用或外用,以免延误病情。
如果出现肛裂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,由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效果更佳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