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二战前的中德关系,很多人都会觉得相当奇怪。虽然德国在后期与日本结盟,甚至一起对抗中国,但在此之前,德国居然曾经帮助中国进行军备建设,并且大规模地提供军事装备。这背后,隐藏着一笔巨大的交易——德国看中了中国的三大矿产资源:钨、锑和锡。
先从中国的角度来看。到了1930年代初,日本已经占领了东北,并在当地建立了伪满洲国,野心日益膨胀。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政权后,急于统一全中国并抗击外敌,可是当时的中国军队情况堪忧,装备老旧,士兵多用的是过时的步枪和长刀。长城抗战和一二八事变的惨败,让蒋介石深刻认识到,如果不依赖外援来进行军队现代化,恐怕很难抵挡外敌的侵略。那为什么选择德国呢?一方面,一战后,德国被凡尔赛条约限制了军备,且没有殖民扩张的野心;另一方面,德国与中国并没有历史恩怨,还能提供相对先进的军事技术。于是,1928年,国民党邀请德国派遣军事顾问团,首任团长是马克斯·鲍尔,他带着40多名军官,协助训练国民革命军并参与北伐的战略制定。鲍尔于1929年病逝后,佛采尔接替了他的职务,继续推进中国军队的改革。
展开剩余79%接着看看德国的局势。1933年,希特勒上台时,德国的经济刚刚从大萧条的阴影中恢复过来,但急需军备原料。德国在一战后失去了重要的矿产区——洛林和阿尔萨斯,这些地区的钨、锑、锡矿非常关键。钨用于制造耐高温的枪管和穿甲弹,锑用于提高合金的硬度,锡则用于制作轴承和青铜部件。没有这些矿产,德国的军备质量就无法提升。更麻烦的是,欧洲其他国家不愿意向德国出售这些矿产,西班牙等小国要求的价格也非常高。然而,中国恰好拥有丰富的钨、锑和锡矿,湖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等地的矿产资源丰富,但由于中国的工业水平较为落后,这些矿产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。德国的顾问们向希特勒汇报了这一情况后,希特勒意识到这对德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于是同意通过易货交换的方式帮助中国。1934年8月,中德签订了《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》,约定中国出口矿产,德国则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支持。
这笔交易很快得到了落实,双方的合作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。德国派遣的顾问团规模曾一度达到70人,其中,汉斯·冯·塞克特和亚历山大·冯·法肯豪森是其中的核心人物。塞克特于1933年5月到达上海,担任资深顾问,不到一年便提出了《陆军改革建议书》,建议中国建立小型而精锐的机动部队,模仿魏玛国防军的模式。在塞克特离开之前,他推动成立了合步楼公司,专门负责贸易和技术转移。1935年3月,法肯豪森接替了塞克特的职位,继续推动军队改革,训练了8万多名中国士兵,并成功组建了中国的几支精锐部队,诸如教导总队、第87师、第88师和第36师,这些部队后来成为了著名的“德械师”。从1934年开始,德国大量向中国输出军事装备,1935年,中国购买了31.5万顶M35钢盔、各类炮弹和高射炮。到了1936年,军火的价值已经达到了2374万帝国马克,装备包括榴弹炮、反坦克炮(如PAK35/36 37毫米炮)、装甲车和一号坦克样车。海军方面,中国还订购了鱼雷艇和潜艇,尽管部分装备被德国扣押。
到了1937至1938年,随着中日战争爆发,中国对武器的需求剧增,德国的供应量也水涨船高。1937年,中国所购买的军火总值一度达到8278万帝国马克,包括步枪、子弹、航弹、燃烧弹和防毒面具。中国海军订购了8艘鱼雷艇,每艘配备8枚鱼雷,同时还增加了10万个防毒面具,准备应对日本可能发动的生化战。1938年,德国提供的最大订单包括30万支步枪(每支配备1000万发子弹)、5万把毛瑟手枪(每把配备1000发子弹)、2万挺重机枪(每挺配备1万发子弹)和800门大炮(每门配备2400枚炮弹)。加上其他配件,总计超过40万套装备,价值1.44亿马克。这些装备最终都送往了中国战场,在淞沪会战中,德械师的炮火和机枪给日本军队造成了沉重打击,尽管中国方面损失惨重,但也成功拖住了日军的进攻。台儿庄和武汉会战中,依靠这些装备,中国军队成功击败了大批日军,迫使日本的闪电战变成了漫长的持久战。
那么,德国为何这么慷慨呢?实际上,这一切都与钨、锑、锡矿有密切关系。钨作为军火核心,德国需要它来制造钨芯穿甲弹;锑被称为“工业味精”,它加入合金后能大大提高耐热性和强度;而锡则能够提高装甲车的承重能力。1933年到1936年间,中国的钨出口量从3766吨增加到了8726吨,而德国进口的钨砂几乎占到了全球的一半,中国供应了全球60%到70%的钨矿。锑和锡的出口量也十分庞大。1936年,中德签订的《德华信用借款合同》中明确约定,中国将用这些矿产偿还1亿马克的贷款,年利率仅为5厘,没有手续费。德国并不要求现金,而是要求矿产资源,同时还帮助中国建立兵工厂,例如重建汉阳兵工厂,能够生产马克沁机枪和仿毛瑟的中正式步枪。德国的军事顾问还帮助中国改进了铁路和交通系统,提升了后勤能力。起初,希特勒非常支持这个计划,因为德国经济依赖于军备发展,而这些矿产资源无疑是不可或缺的。
然而,合作并没有持续太久。1936年11月,德国与日本签订了《反共产国际协定》,逐渐倾向于支持日本,开始忽视中国的利益。1937年七七事变后,尽管德国仍然保持中立,但压力逐渐增大。到了1938年2月,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,4月便宣布停止对华军售,并召回了所有军事顾问。法肯豪森和其他顾问们被迫返回德国,德国政府甚至威胁说,如果不回去,就会将他们关进集中营。尽管如此,最后的一笔军火订单还是得以完成,约40万套装备运送到中国。1941年7月1日,德国正式承认汪精卫政权,正式与中国断交;12月9日,中国对德国宣战。此后,德国转向支持日本,但却因此陷入了多线作战的困境,希特勒的决策显然存在失误,他没有听从顾问的建议,错过了通过中国获取更多资源的机会,反而选择了一个不太可靠的盟友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